苏南七村调查:腾笼换鸟,开启乡村振兴新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在苏南农村贯彻实施情况如何?草长莺飞的季节,记者深入探访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些村庄,听村民谈变化,听村支书论发展。
从村办企业赚到第一桶金
“改革开放前,我记得那时候过年,家里只买半个猪头,煮烂后拆开,拆完后还要用嘴舔一下手。”龙降桥村党总支书记沈卫东说。
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不久,村办企业越来越多,先有袜子厂、铜材厂、油桶厂,后来办起织布厂、丝织厂,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村民进企业上班,每月能拿30多元工资,比种田强多了。耕地包产到户后,村民搞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收入比种粮高出很多。沈卫东记得,1985年至1990年,村办10多家企业吸纳大部分村民就业,3个村合并前村集体收入接近1000万元,最好的一年,一个村的集体收入就有500万元。
在桃花庄村,工业依旧“挑大梁”。去年村级收入超450万元,其中六成来自工业。桃花庄村党委书记谭建英说,“我们村级企业发展较早,2013年村可支配收入只有150万元,现在增加到450万元,主要的增长点还是工业。”桃花庄村除了震泽镇在此规划建设的八都工业园,还有28家村级企业,涉及绢纺、电梯配件、家居木门等行业。
78岁的桃花庄村村民魏根泉说,1971年,新联大队(桃花庄村前身)兴办麻绳厂,年销售额六七万元,利润2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1978年,大队又办起毛线染色厂,1980年利润达50万元,大队从中划出20万元补贴给村民,这样,务农的全劳力一天收入2元左右,在当时这收入比一般城市工人还要高出很多。
需要“有前途、无污染”企业
在苏南农村,高污染、低效能工业企业逐步被取缔,更多的土地被盘活。
长漾湿地公园片区村,包括5个村,三扇村是其中之一。“我们村不允许大力发展工业,最多办些与农业相关的蚕丝被厂。” 三扇村党总支书记朱佰荣说。
近3年,三扇村先后取缔7家企业,腾出50多亩工业用地,今年还将取缔七八家。“以前是大发展,现在要大治理,村民更需要好的空气和水。我们的目标是村里不开设企业,发展生态旅游。镇上将开辟工业基地,建设标准厂房供企业租赁。”朱佰荣说。
众安桥村的谢家路同样属于长漾湿地公园保护区,这两年,镇里投入2000多万元,村里花了270万元,腾退7家企业,盘活土地40多亩。如今,谢家路周边上千亩核心区,没有一家工业企业。
“永乐村处于规划控制区,近10年都不让发展工业,目前只有8家村级企业。” 永乐村党总支书记宋银海告诉记者,小散乱的企业要么淘汰,要么搬进工业园区,去芜存菁,让农村成为真正的江南水乡。
龙降桥村由勤丰村、勤联村和南港村合并而来,2006年起,该村试点新农村建设,陆续关停污染企业、高耗能低产出企业,村里的企业从2003年的50多家减至32家。
在谭建英看来,他们需要的也是“有前途、无污染”的企业。吴江苏奥电梯配件有限公司占地仅10亩,主要生产自动扶梯。总经理孙国强告诉记者,这个厂是2014年搬过来的,当时只有2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2000万元,如今员工达80多名,年销售额达亿元。
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两手抓
工业企业退出乡村,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
从企业返租土地“借鸡生蛋”,新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为村级经济贡献收入100多万元;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入股镇农投公司,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每年利息收入近200万元;依靠“三优三保”等政策,腾退污染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凭借对自身优势和发展愿景的清晰洞察,永乐村实现村级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通过物业经济、资本运作和环境治理,不断为村级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增长点,从2014年的350万元增至去年的647万元,短短几年,永乐村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宋银海说。
众安桥村则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2017年底成立谢家路生态农业合作社,注册“水韵谢家”品牌。“我们要利用村民的空置房出租发展民宿,发展生态旅游。” 众安桥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手抓,需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巧妙地糅合起来,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三扇村流转出的粮田有700多亩,其中100多亩由年轻干部承包。这是为了让他们带个头,带动家庭农场发展。90后、村会计汤丽炳2017年与他人一起承包110亩田,成立胜利家庭农场,注册“三扇村”大米商标,今年开始扩展到瓜果蔬菜种植。“我2012年大学毕业,2013年进村,当初不是没想过留在城市工作,但我生在农村,想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宋晓华
本报通讯员 沈国强 王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