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城镇化与逆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8-03-16     浏览次数: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城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如今,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人口的减少,社会上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发展观: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众所周知,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单一地强调城镇化,而忽视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帮持,最终的结果会是农业的衰落、农村的萧条。
  如今的农村,路越修越宽,房子越盖越大,现代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从形式上看,农民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的过量流失,导致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现实问题。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逆城镇化”概念。广东作为外来人口聚集大省,作为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正是有了全国各地数千万乡村人力资源的流入,才使得广东的发展一日千里。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出,使得“乡村振兴战略”中人的因素成为瓶颈。站在全局考虑,“逆城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地保证农业的稳定、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层面上,“逆城镇化”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共同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论述,指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城市的现代化不能以农村的萧条为代价,城镇化的发展讲求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应该并驾齐驱。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看,逆城镇化对振兴后的乡村提出了要求,就是向城镇看齐,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生态等。乡村振兴了,发展有了保障,也有能力消化解决当地农业生产的富余劳动力,让农民能理性地看待“进城”与“留守”,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工作,离土不离乡。
  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村的繁荣,让农民“把根留住”,在农业上也有一番作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实质变化。而逆城镇化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新家园,最终达到“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效果。
  “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不论是城镇化,还是逆城镇化,其根本目的都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对话中:“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也要让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