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小承包”迈向“大经营”
发布时间:2015-09-17     浏览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2015.9.17

土地托管是在坚持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农民的要求,对其承包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是有效解决“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问题的好办法,是实行“小承包、大经营”统分结合的新形式,是进城农民工和留守农民普遍欢迎的可复制模式。

湖北省襄阳市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土地‘不流转’的规模经营”的探路者。该社经过五年发展,现有社员158人,拥有各类先进大型农业机械数量160多台,机械作业服务面积覆盖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及河南省新野县等两省4县(市、区)30多个乡镇,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探索创建土地托管模式,托管面积达10万余亩,覆盖湖北、河南两省8个乡镇、2万农户,受到当地群众特别是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农户和老年留守农民的一致拥护和普遍赞扬。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调研后总结说:“襄阳市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为基础,以土地托管为手段,在不流转土地的条件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种经营模式,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的实现形式。”

农技和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留守农民特别喜欢这样的“二合一”服务

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涛介绍了他13年为农民服务的经历,由他牵头创建的土地托管模式分为三种方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起步于订单农业。宋涛原来是襄州区张家集镇农技站助理农艺师。2002年,他自主创业,发挥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优势,以良种推广、技术指导和订单收购来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这期间,他发现分散的一家一户种出来的水稻,收购成本高,标准难统一,加工出来的整精米率低。他开始思考如何变一家一户种植为一村一组统一种植,实现优质稻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粮食品质。

萌芽于农机推广。2008年,宋涛下乡时碰到正在插秧的农民周明江,周的年龄大、身体有病、弯不下腰,只好爬在泥水里,插一下挪一下。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作为农技工作者的宋涛:现在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老年人种不了地,能不能在为种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再提供机械化服务呢?

人有善愿天相助。当时襄州区农机化办正在一些地方试点开展机械插秧的农具和技术推广,宋涛便积极参与进来,发动7位农民,合伙购买了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设备,组成了一个服务农民的小团队。他们首先在周垱村三组的400亩水田里进行标准化种植实验和机械插秧示范,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机械插秧,实行育秧、插秧环节上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收费采取“先吃面后埋单”的办法,在粮食统一收购后向农户收取。这种省心省力、省工省钱的生产方式,农民很乐意接受。那年秋收之后,各家一算账,400亩实验地亩平增产150多斤,用机械收割稻谷加工后整精米率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宋涛由此认识到,留守农民特别欢迎农技加农机的“二合一”服务,农技和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必须与机械化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在推广机械化插秧过程中遇到一事,那天约定了给50多岁的农民宋水成家插秧,插秧机开到地头了,可宋水成家的田还没整好,他是用自家的小型农机具整田,整来整去都不能达到机插秧的标准,耽误大半天时间,宋涛和宋水成两头都着急。宋水成说:“往后这整田和插秧的事都交给你们办多好,你们可以定个合适价格,把整个生产环节全包了,免得我们一家一户劳神费力。”

宋水成的话,让宋涛心里一亮,他便考虑拓展农机服务范围,给农民生产全过程提供服务,或者说,根据农民不同需要,把农民的生产环节“半包”或者“全包”起来,就像开饭馆一样,做几道适合农民口味的菜,让农民想吃什么点什么。

成型于三种方式。周明江是第一批享受“点菜服务”的农户之一。2009年,他与宋涛签订了耕地、小麦收割、水稻插秧等半托管服务。

 

“进行土地半托管,既省钱,又省力。”周明江算了一笔账:按照托管协议,每亩机械插秧收费80元。如果请人工插秧,2个人一天才能插完,要付工资160元,加上饭菜、烟酒等开支,每亩地最少需要200元。“算下来,15亩水稻,省了近两千块钱呢!”

那一年,与宋涛签订协议的水稻机械化服务面积发展到1800亩,其中仅周当村就扩大到1000亩。宋涛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按生产环节配备服务,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机收服务队、机插服务队、机防服务队、收购服务队。同时向社会公布了服务的明码实价,耕地15元/亩、整田30元/亩、育秧120元/亩、插秧60元/亩、田间管理60元/亩、机割50元/亩。

宋涛与农户共同商量,形成了三种灵活操作方式:一是全程托管。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服务费在粮食收购时结算。二是劳务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承担,农户负责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全部农资投入。三是订单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个时段的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托管方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三道菜”亮出来后,农户根据自家情况开始“点菜”,一部分老年农民选择劳务托管,另一部分有点劳力、有些技术的农民选择订单托管,更多无技术、无劳力的农民选择全程托管。有5个农户70多亩水田,因为没有劳力和技术,户主要求从下种到收割的所有生产环节全都包出去,宋涛和他的服务队就像保姆接收一个全托管孩子一样,接收了这些农户的土地。农民从种到收都不用管了,收获时,直接在田间地头结算费用。年底结算,这种全托管加粮食回收的方式,每亩地,农户能增收200多元,合作社能收入60元左右,参与托管服务的机手一年两季生产下来收入也增加了6000元左右,三方都很满意。

壮大于合作社服务。农民看中了宋涛的土地托管模式,特别是举家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和老年留守农民十分喜爱这个模式,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托管,就连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宋红文也跑来要求把83亩连片旱地交出来全托管,他这一带头,附近农民更踊跃,2010年,宋涛托管的土地总面积达到8630亩,其中流转土地130亩,全托管500亩,半托管8000亩,辐射周边5个乡镇18个村。

随着托管面积的快速增加,对农机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宋涛积极筹措资金购置新农具,最大范围地联络周边的农机户,实行联机耕作和联手经营。在有关方面的指导下,宋涛于2010年12月正式注册成立双丰收农机合作社。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机械出机械,通过几年探索,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带资金入社、带机械入社、带土地入社、带技术入社和混合式入社等多种合作形式,农民抱团入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到2014年,合作社托管、半托管土地面积达到8.5万亩,现在托管面积已突破10万亩。

破解“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农民增收”“农机使用效益”“农技人员作用发挥”五大难题

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的土地托管模式契合了当前农村现状,回应了留守农民的关切,破解了当前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

合作社替代农户、农机替代劳力,破解“谁来种田”的难题。“谁来种田”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襄阳的“农情”与全国基本相同,年轻人都不愿意种田,中年人外出务工经商也不愿回乡种田,留守老年人没体力没技术种不了田。合作社替代农户、农机替代劳力,从整地到收购,全由合作社机手开着农机来完成,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户无力耕种的现实问题,实现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高效生产。“没有劳力谁种田?双丰收农机合作社帮你种!”这是宋涛的口头禅,也是合作社的广告词。

土地不流转、服务全包揽,破解了“怎样种田”的难题。双丰收合作社经营的土地中,只有少数田地采取的是流转方式,90%以上实行的是托管和半托管,这一点是双丰收合作社与其他很多经营土地的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最大的不同。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给合作社托管,对农活“甩手不管”,甚至连茬口安排也让合作社决定,直到合作社帮他们把粮食收割了才来认领,常年打工在外的户主只是到出售粮食时,派一个老人去看一下秤,记个斤数,年底回家直接去合作社结算现金。合作社虽然为农户托管土地,但地的承包权还是农户的,从土地的承包权到打场售粮后的收益权,都没有改变,合作社只是包揽了具体的生产经营环节,用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帮农户完成了生产全过程。土地家庭承包+专业合作社经营,这是双丰收合作社创造的一种新的种田方法。在当前很大一部分农民不愿流转承包地或者条件不具备、流转不了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更为农民所欢迎。

规模化、标准化加机械化,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土地托管为举家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催生了更多的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据统计,全托管后全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这是土地托管带给农民最大的增收。另一块的增收是在农业生产本身。仅就育秧和插秧这两个生产环节,合作社农民算了一笔对比账:一家一户几亩地,必须经过育秧、寄秧、拔秧、插秧四个环节,得45天左右,而且整地灌溉、人工管理、用肥占地、供吃管喝等等,成本高得惊人,但要是机械化育秧插秧,减省了寄秧、拔秧,只有育秧、插秧两个环节,只要35天左右就能完成。传统人工插秧,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插1亩,还累得腰酸背痛,而机械插秧一小时就能插3亩左右,一天插20亩以上也很轻松,一台插秧机完成的劳动量是一个“棒劳力”的20倍。机械育秧插秧规模越大越划得来,例如100亩大田的秧苗只要1亩的秧盘面积,房前屋后的空地就可以摆放秧盘,节省劳力、秧地、种子、肥料和人工开支不说,而且秧盘育秧苗齐苗壮,机械插秧下田不伤苗,入泥浅返青快,宽行窄株,合理密度,早发分蘖,病虫害轻,增产基础好。襄阳市农委调查数据显示,双丰收农机合作社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每亩地增产150斤,增收160元左右;而在种子、化肥、农药、劳力投入上每亩地节约150元。每季每亩地为农民增收300多元,仅去年一年,就为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按面积配置机械、机手联合耕作,破解了“农机使用效益”难题。实现土地托管的基础条件是有足够的现代化农机具,农机成为新型合作社的最大亮点。通过几年的摸索,宋涛和合作社的机手们学会了按面积和生产需要搭配和协调各种各样的农机,让160多台农机合理使用,高效运转,让机械既满足农时和作业量的需要又不闲置,让机手们既有活干又不扎堆,就像吃饭那样,让机手和机械既不饿着也不撑坏,不仅大大提高了单个农机户对农机的配备使用能力,而且减少了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虽然现在国家有很多农机补贴,购置农具的大头资金还是农民自己出,所以农机的购置成为农户的大笔开支,绝大多数单个农户没有能力投资购买大型先进的农机。双丰收合作社实际上在合作社内部实现了农机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大减少了单个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也扩大了农田耕作的机械化面积,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带农机入社的机手说,仅去年秋收一季,在双丰收合作社干活,农机使用费按标价收入之外,工资收入也达到6000元,合作社的全年收入接近百万元。

农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农村最缺什么就做什么,破解了“农技人员作用发挥”难题。乡镇农技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搞好农业服务,这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农民需要的是全方位服务、多功能型的农技服务人才,用宋涛的话说做到四句话:“农民缺什么技术就教什么技术,要什么农资就送什么农资,需什么机械就调什么机械,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每到种植季节和收割季节,宋涛就要组织他的服务队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参加各种种植技术和农机使用技术培训会,把过去对单个农民的培训转移到了机手和服务队长身上。他认为,农机手是为农民服务的关键人物,是农业科技和农机推广的领头羊,把领头羊引导好,成群的羊就会跟着跑。双丰收合作社对此要求,所有农技员都要成为“农技农机两用人才”,都要成为农技服务员和农机服务员,这样才能担当起托管农民土地的重要责任。